财联社: “保险+”概念的落地生根,保值增值的崭新选择——这款增额终身寿险产品魅力何在?

日期:  2022-11-30

作为金融央企,中国太平一直致力于通过保险主业服务国家战略,撬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助推我国养老产业发展。

11月15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当被问及国内疫情出现了反复、多地报告的确诊病例近期持续走高对四季度的国民经济运行影响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是,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确实也面临了不少超预期因素影响,先后受到乌克兰危机、全球疫情、高温干旱等多重冲击,经济恢复面临不少挑战。

国际环境动荡和全球疫情反复不仅影响着宏观上的经济复苏,也冲击着普通国人的生产和生活,给消费者的健康和财产带来了较大风险。对于普通国人而言,日常工作收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抗不确定风险能力下降。即使是高净值人群,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也面临着资产投资收益率下降,投资风险系数上升等挑战。如何抵抗不确定风险,保障生活品质成为了每一个国人都需要面对的现实课题。

此外还需引起注意的是,我国人口结构的迅速变化,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趋显著,使得“十四五”时期的人口老龄化压力远远超过“十三五”时期。

据《2022年泽平宏观老龄化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规模大、程度深、速度快,整体趋势呈现五大特点:1)老年人口规模庞大。预计 2057 年中国 65 岁以上人口达 4.25 亿人的峰值,占总人口比重 32.9%-37.6%。2)老龄化速度快。2001 年中国 65 岁以上人口超过 7%,标志进入老龄化社会。3)高龄化、空巢化问题日益突出。2020 年中国 80 岁及以上人口 3660 万,预计2050 年将增至 1.59 亿。4)老年抚养比大幅上升,养老负担加重。2020 年老年抚养比 19.7%,预计 2050 年突破 50%,意味着每两个年轻人需要抚养一位老人。5)未富先老。中国人均 GDP 接近发达经济体下限,但 13.5%的老龄化程度已经超过中高收入经济体 10.8%的平均水平,传统养老模式压力日显。

结合日韩等老龄化先行国家来看,老龄化会导致整个社会投资不足,社会需求下降,创新活力缺失,反映在金融市场就是利率下滑,资产收益率下滑。日本由于老龄化等因素冲击,长期通缩下,房产价值大幅缩水,股票多年不涨。

在金融市场长期不确定性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太平人寿结合后疫情时期消费者对家庭风险防范和资产配置的现实需求,已推出一款主打家庭保障的增额终身寿险“太平岁有余庆终身寿险”(以下简称“岁有余庆”)。该产品兼具保障性、成长性和流动性,是太平人寿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升产品供给能力,将产品保障对象从个人升级至家庭的一次重要举措。

太平人寿认为,随着保险行业发展与社会观念转变,以家庭为单位的保障需求渐成一种趋势,以“保险+”特色服务渐成一种风尚。因此,太平人寿“岁有余庆”具有有效保额复利递增、保障价值终身成长的特点:从第二个保单年度起,有效保险金额每年按基本保险金额以复利3.5%保证递增;随时间累积,保单有效保险金额越来越高,现金价值持续增长,在金融市场长期下行风险加剧的当下,凸显出优异的保值增值功能。

同时,“岁有余庆”产品还首次推出“双被保险人”的创新设计,进一步放大时间价值,延长家庭保障利益,给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增添一份确定的“安全感”。被保险人除终身享有高额身故或全残保障外,18周岁后、70周岁前还额外享有意外身故或全残的额外保障。

此外,“岁有余庆”继续支持月交保险费:每月最低仅需几百元,不仅符合新时代的消费习惯,还大大缓解了客户现金流压力,帮助更多家庭轻松实现“聚沙成塔”。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努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也指出,要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多渠道、多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作为金融央企,中国太平一直致力于通过保险主业服务国家战略,撬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助推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在2021-2025年发展规划中,中国太平明确提出,要打造“保险+”现代客户服务生态圈,其中,“保险+大养老”将采用“轻重”结合、“东西南北中”广覆盖、“医养、康养、旅养”差异化服务的经营模式。基于整体规划,中国太平旗下子公司太平人寿将从“享老有社区、服务有平台、照护有资源、支付有保险”四大维度推动规划落实。未来太平人寿将持续关注家庭保障需求,用专业和责任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更加专业、更为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为更多中国家庭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本材料仅供了解产品之用,具体保险责任及责任免除等内容以产品条款及保险合同约定为准。